2025年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整體保持穩健,42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僅7家小幅反彈,行業風險抵御能力持續增強。值得注意的是,六大國有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雖呈現溫和上升態勢,但絕對水平仍處行業低位,彰顯銀行風控體系在復雜經濟環境下的韌性與前瞻性。
據最新披露數據,工、農、中、建、交、郵六大行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86%、0.77%、0.76%、0.75%、0.74%、0.73%,較2024年末微升0.04至0.17個百分點。這一變動背后,既反映了宏觀經濟調整期居民端現金流壓力的客觀存在,更凸顯銀行主動風險管理的積極成效。
業內分析指出,本輪個貸風險指標上行主要受三方面正向因素驅動:一是經濟結構轉型期居民收入增速與債務負擔的動態平衡,銀行通過智能風控系統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二是房地產市場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銀行主動調整信貸策略,優化抵押物估值模型,提升風險覆蓋能力;三是監管引導下銀行強化全流程風控,如工行升級“房e貸”智能審核平臺,建行推出“安居貸”動態利率優惠,在支持剛需的同時實現風險精準管控。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面臨壓力測試,六大行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仍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且資產質量整體優于同期消費貸、信用卡等零售信貸品類。這一表現得益于銀行長期構建的“貸前-貸中-貸后”全鏈條風控體系:貸前運用大數據篩選優質客戶,貸中動態監測資金流向,貸后通過智能催收、資產證券化等手段加速風險出清。
展望未來,隨著穩樓市政策持續發力、居民收入預期改善,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質量有望企穩回升。銀行方面正進一步深化數字化轉型,如農行推廣“云房貸”線上服務平臺,中行試點“綠色住房貸款”碳足跡追蹤,在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夯實風險防線。
本次數據變動,既是銀行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體現,更是我國金融體系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在“房住不炒”定位下,商業銀行正以更專業的風控能力、更創新的金融服務,為居民安居樂業提供堅實支撐,為經濟平穩運行貢獻金融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