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雙重作用下,光伏產業鏈價格歷經多輪震蕩后終于顯現企穩跡象。
今日長江有色網數據顯示,多晶硅均價4.97萬元/噸。盡管如此,產能過剩矛盾未解、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等深層次問題依然制約行業健康發展,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唯有政策精準發力與技術創新突破雙管齊下,方能推動光伏產業真正走出"內卷"泥潭。
自中央財經委提出整治"內卷式"競爭以來,主管部門已祭出組合拳:一方面通過《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劃定產能紅線;另一方面建立硅料、組件價格日報機制,對惡意低價競爭行為實施聯合懲戒。
然而,結構性矛盾并未根本緩解。頭部企業憑借技術迭代搶占先機,但中小企業仍在生死線上掙扎。某二線硅片廠商負責人坦言:"價格回升后仍不敢擴產,生怕重蹈盲目擴張覆轍。"更嚴峻的是,國際貿易壁壘持續高筑:美國擬對東南亞組件加征1關稅,歐盟碳關稅使出口成本增加,企業被迫加速海外產能布局。
破局關鍵在于構建長效發展機制。當務之急是建立產能預警系統,將產能利用率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同時要規范招商引資行為,杜絕"拼補貼""拼電價"惡性競爭。
未來,隨著"十四五"規劃收官臨近,光伏產業或將迎來洗牌窗口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唯有堅持創新驅動、摒棄粗放發展,中國光伏才能真正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跨越。
【僅供參考,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