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上,格力電器總工程師鐘成堡首次對外披露了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最新戰略布局。這位家電巨頭正通過"雙擎驅動"策略,深度切入新能源汽車與人形機器人兩大萬億級賽道,展現出從消費端向工業端轉型的強勁勢能。
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祭出"殺手锏"
與全球汽車零部件龍頭廣東鴻圖科技聯合發布的高速雙五軸龍門加工中心,堪稱格力此次展會的"技術王炸"。這款專為新能源汽車大型一體化壓鑄件設計的機床,采用雙軸雙梁智能防碰撞結構,可一次性精準完成前機艙、電池pack箱等復雜部件加工,較傳統拼接式設備效率提升40%。
"這不僅是設備本身的創新,更是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生產模式的革新。"鐘成堡現場演示的終端產品已應用于奔馳、寶馬及多家造車新勢力,其加工精度達到0.02mm,相當于頭發絲的1/3。這種從"零件加工"到"結構件制造"的升級,直接回應了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
人形機器人領域提前卡位
在備受矚目的新興賽道,格力已悄然展開供應鏈布局。"人形機器人對機床的需求強度超乎想象,從關節模組到驅動系統,每個部件都需要高精度加工。"鐘成堡透露,公司正在與頭部機器人企業對接,針對伺服電機、減速器等核心部件開發專用機床。
這一戰略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供應鏈需求形成共振。業內測算,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1500億美元,而核心零部件加工設備的國產化率不足30%,格力顯然不愿錯失這場智能制造革命。
工業轉型背后的"格力邏輯"
從家電到智能裝備,格力的轉型軌跡折射出中國制造升級的路徑選擇。其工業類產品營收已突破500億元,智能裝備板塊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28%。在鐘成堡看來,這種增長源于"產品力"的硬核實撐:"當同行還在追求參數表上的領先時,我們更關注客戶現場的實際痛點。"
這種務實策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見成效。與廣東鴻圖的合作不僅帶來技術突破,更開創了"設備+工藝+服務"的全價值鏈模式。展會現場,某新勢力車企采購總監直言:"格力方案讓我們的電池包生產成本降低了12%,這就是產業協同的價值。"
隨著新能源汽車與人形機器人雙賽道的持續升溫,格力電器正以"技術+生態"的雙重優勢,在智能制造藍海中開辟新航道。對于這家從空調戰場殺出的制造業巨頭而言,真正的較量或許才剛剛開始。
以上內容僅供參閱,不做參考依據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