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4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歐盟與中國已同意研究通過設定中國產電動汽車最低售價取代歐盟去年加征的關稅方案。
過去三年,中國動力電池以65%的全球市占率重塑產業版圖,歐洲車企卻在電動化轉型中陷入“船大難掉頭”的困境——歐盟27國充電樁覆蓋率不足35%,本土電動車生產成本高出中國40%。當美國選擇對華加征125%關稅筑起貿易高墻時,中歐談判桌上的最低價格機制卻展現出另一種智慧:以動態平衡取代對抗撕裂。
根據草案框架,中國出口電動車需承諾不低于歐盟本土同級產品的定價,但搭載固態電池、800V高壓平臺等技術的車型可申請溢價權。這種“技術換空間”的設計,既為歐洲車企保留轉型窗口,又倒逼中國產業向上突破。國內某新能源車企高管坦言:“我們計劃將歐洲產品線高端化,用智能化配置對沖價格約束。”
數據的溫度往往比政治修辭更真實。行業測算顯示,若機制落地,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毛利率將維持在18%-22%,較當前微降3-5個百分點,但供應鏈本地化可消化部分成本壓力。
歐盟則有望在2027年前新增12萬個新能源汽車崗位,這對傳統汽車重鎮的就業焦慮不啻為減壓閥。更具深意的是,協議預留的“碳配額接口”將車輛碳排放數據納入中歐碳市場聯通體系,每輛電動車可折算0.5噸碳配額。
這種將商業競爭納入氣候治理框架的巧思,恰是雙方在綠色轉型深層邏輯上的共鳴。
產業鏈的蝴蝶效應已然顯現。匈牙利平原上,中國電池企業投建的歐洲研發中心正加速鈉離子電池量產測試;西班牙港口,4座由中國頭部車企規劃的超級工廠將于2026年投產,帶動本土化率從15%躍升至40%。
技術標準的融合更為深遠:中歐充電接口兼容協議進入最終磋商,歐標CCS2與中標GB/T有望實現互認。而在鋰資源領域,行業領軍企業在歐洲建設的15萬噸級碳酸鋰加工基地,既緩解了歐盟對華資源依賴的焦慮,又為機制內企業筑起供應鏈護城河。
這場實驗的價值早已超越商業范疇。日內瓦高級國際關系學院的評估報告指出,中歐正將競爭壓力轉化為系統升級動力——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雙方卻在自動駕駛技術防火墻與車聯網數據交互標準之間劃出“競合邊界”。
更具啟示性的是,協議創設的季度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將原材料波動、匯率變化等變量納入規則框架,這種柔性治理思維或為WTO改革提供活體樣本。而東南亞某資源基地通過中歐聯合技術輸出的多金屬提取模式,正在證明新規則的外溢效應。
歷史或將記住這個充滿張力的春天。當中國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歐盟碳關稅覆蓋全生命周期排放評估,兩大文明對技術倫理與商業文明的認知差異,在新能源汽車這個“移動終端”上達成微妙平衡。
談判桌上那些關于價格公式的爭論、技術豁免條款的博弈,本質上是對可持續發展話語權的重新分配?;蛟S如德國經濟部長所言:“這不是誰征服誰的游戲,而是關于如何共同制定21世紀產業交通規則的對話。”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