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與便攜電子設備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全球科研團隊正加速攻克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的核心難題。中南大學段惠教授團隊于2025年5月在材料學頂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布了一項突破性研究,通過創新性設計高熵鋰離子配位環境,顯著提升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的鋰離子傳輸效率,為下一代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商業化應用掃除關鍵障礙。
傳統聚合物固態電解質(SPE)因鋰離子遷移速率低、界面穩定性差等問題,長期制約固態電池性能。段惠團隊獨辟蹊徑,提出"高鋰離子配位熵"策略,通過引入四種功能互補的陰離子(TFSI?、FSI?、DFOB?、BF4?),重構鋰離子的微觀配位環境。研究顯示,多元陰離子協同作用顯著降低了鋰離子與聚合物鏈(PDOL)的結合能,同時形成更豐富的配位結構。分子動力學模擬證實,高熵電解質(HESPE)中鋰-聚合物鏈的結合能從單鹽體系的-2.003 eV降至-1.694 eV,促使鋰離子脫離聚合物束縛,遷移速率提升3倍以上。
實驗數據驗證了理論突破:HESPE在25℃下實現0.238 mS/cm的離子電導率,較單鹽體系提升近4倍,鋰離子遷移數達0.707,活化能降低至0.296 eV。更引人注目的是,采用該電解質的鋰金屬對稱電池在0.2 mA/cm²電流密度下穩定循環1800小時,臨界電流密度突破1.6 mA/cm²,鋰沉積形貌掃描電鏡顯示,電極表面形成均勻致密的18.3 μm鋰層,較對照組厚度減少30%,有效抑制枝晶生長。
研究團隊進一步組裝了鋰金屬||磷酸鐵鋰全固態電池,在1.5C倍率下經歷10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高達89%,且全程未發生短路現象。拉曼光譜與核磁共振表征揭示,多元陰離子通過"空間位阻效應"削弱鋰-聚合物相互作用,同時形成動態離子通道網絡,這一機制被《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審稿人評價為"為固態電解質設計提供了全新的熵工程范式"。
產業界專家指出,該技術突破三大產業化瓶頸:室溫工況可行性、界面穩定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潛力。段惠教授透露,團隊已與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展開合作,計劃2026年完成中試生產線建設。隨著高熵電解質體系擴展至鈉、鉀離子電池領域,這項研究或將成為新型固態電池研發的里程碑,助推儲能產業向更高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跨越發展。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