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2025年9月17日,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達73100元/噸,較前日上漲400元;工業級碳酸鋰均價71200元/噸,上漲200元。期貨市場方面,碳酸鋰主力合約收漲0.03%至73640元/噸,呈現區間震蕩態勢。這一價格波動背后,是供需兩端動態平衡、政策監管收緊及技術革新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供應端:產能釋放與成本壓力并存
國內碳酸鋰產量維持高位,江西地區環保督查影響逐步消退,部分企業已恢復生產。然而,鋰礦進口量環比顯著下降,南美鹽湖項目雖完成首次發運,但低價已影響礦山生產意愿,鋰輝石精礦CIF價格跌至832美元/噸,較前期高點回落超10%,成本支撐邏輯松動。鹽湖提鋰工藝突破與云母礦提純效率提升,推動青海某鹽湖企業成本降至2.8萬元/噸(含稅),較年初下降15%,但行業名義產能超100萬噸/年,實際需求僅約68萬噸,供需失衡壓力仍存。
需求端:旺季支撐與結構性增長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預計達45.5%,8月批發量同比增長22.3%,儲能訂單需求旺盛,9月排產環比增5%-10%,龍頭產能利用率飽和。動力電池領域,正極材料企業以長協為主,客供比例下降推動現貨采購需求。政策層面,工信部推進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落地,能源局出臺儲能專項方案,雙碳目標下新能源車滲透率或突破50%,儲能領域成為碳酸鋰消費新支柱。
政策與監管:合規化整治重塑格局
宜春市要求涉鋰礦山限期完成儲量報告編制,寧德時代枧下窩鋰礦復產目標存不確定性,采礦權證續期問題引發市場關注。自然資源部明確鋰等戰略性礦種由中央或省級部門分級管控,強化合規審查。藏格礦業因采礦權未涵蓋鋰資源被責令停產,行業“反內卷”監管落地,推動產能向頭部集中,技術壁壘與合規成本成為競爭關鍵。
庫存與市場預期:去庫周期中的矛盾
社會庫存延續去庫格局,但冶煉廠與中游環節存在“賭漲”囤貨現象,9月供需呈現階段性緊平衡,月均需求短缺約3000噸。然而,“金九銀十”結束后需求環比回落風險顯現,疊加海外礦山產能釋放壓力,中長期供大于求格局未改。技術破位與倉單壓力下,市場情緒謹慎,價格反彈高度受限。
結論:短期震蕩與長期韌性并存
當前碳酸鋰價格受供需博弈、政策監管及技術革新共同影響,短期或維持震蕩偏強態勢。需求旺季支撐與政策利好形成共振,但供應端產能釋放與成本塌陷風險仍存。投資者需關注鋰礦監管進展、旺季需求驗證及庫存去化節奏,警惕價格波動風險。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