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滬銅主力合約在連續五日下跌后終現反彈,截止10:45分最新價報78,520元/噸,微漲0.17%,但市場情緒仍被多重矛盾撕扯。美國關稅政策的“虹吸效應”與美聯儲降息預期的“預期差”形成罕見共振,全球銅供應鏈正經歷從“成本定價”到“政策博弈”的范式轉換。
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長江現貨1#銅價報78810元/噸,較昨日小漲110元/噸,現貨升貼水報升水110元/噸,較昨日下跌20元/噸;
??關稅沖擊波:全球供應鏈的蝴蝶效應??
特朗普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對七國加征20%-30%關稅,疊加此前對銅、鋼等關鍵商品50%的關稅威脅,全球銅貿易流正在重構。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5月產量同比激增16.5%至13.01萬噸,但出口至北美市場的現貨溢價已飆升至每噸1,200美元,迫使下游企業轉向非洲礦源。這種供應鏈的“被迫迂回”推升了隱性成本——從智利到中國的海運周期延長15天,物流成本增加22%,而歐洲冶煉廠為規避關稅,開始采購俄羅斯銅精礦,其品位較標準礦低1.5個百分點,導致噸銅能耗上升8%。
??降息預期:美元與銅價的“蹺蹺板效應”??
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年內降息兩次”的表態,與美聯儲理事沃勒“7月或啟動降息”的鷹派言論形成對沖。這種政策不確定性在銅市催生特殊交易策略:COMEX銅期貨未平倉合約中,跨式期權占比升至38%,反映市場對“降息落地后銅價補漲”與“通脹失控滯脹”的雙重押注。值得注意的是,美元指數反彈至97.58并未顯著壓制銅價,LME銅庫存降至23.7萬噸(同比降9.13%),顯示金融屬性與工業屬性的角力進入新階段。
??國內困局:淡季需求與政策紅利的拉鋸??
盡管國家發改委推動大功率充電設施建設,計劃2027年底前部署超10萬臺設備,但短期對銅需求的拉動有限。當前國內精銅桿企業開工率僅67.8%,下游企業普遍采用“按需采購+期貨套保”模式,現貨升水被壓縮至每噸50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冶煉廠出口行為導致LME庫存向亞洲轉移——馬來西亞巴生港銅庫存兩周激增18%,而滬銅庫存僅增加0.3%,形成“外盤脹庫、內盤虛緊”的假象。
??技術裂變:新能源需求重塑產業邏輯??
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正在改寫銅供需平衡表。單臺800V高壓平臺車型用銅量較傳統車型增加40%,而全球每GW光伏裝機需消耗5,000噸銅。盡管當前銅價高企抑制部分項目進度,但國網投資同比14.8%的增速,以及“以舊換新”政策下家電用銅需求的韌性,為銅價提供階段性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菊興預測,2030年新能源領域用銅占比將突破35%,徹底改變銅的“工業金屬”屬性。
??未來推演:三大臨界點的博弈??
??•關稅落地臨界點??:若美國8月1日對陰極銅加征關稅,中國出口至北美的銅材可能轉向東南亞中轉,推升區域溢價;
??•降息節奏臨界點??:7月15日美聯儲會議紀要若釋放“9月降息”信號,可能觸發銅價5%-8%的反彈;
??•庫存轉移臨界點??:當前LME與COMEX庫存總和較年初下降12%,但保稅區庫存增至42萬噸,需警惕庫存“堰塞湖”風險。
??市場展望??:
銅價短期或維持78,000-80,000元/噸區間震蕩,但中長期上行邏輯未改。建議關注跨市場套利機會:做多滬銅/做空LME銅的價差交易,以及布局銅礦資源股(如紫金礦業、洛陽鉬業)的“供給剛性”紅利。當政策迷霧散去,銅作為“新基建+新能源”雙輪驅動的核心載體,或將開啟新一輪價值重估。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請仔細甄別!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