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與直接沖擊:銅市場首當其沖
2025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進口銅征收50%關稅,這一決策迅速引發全球金屬市場震動。作為汽車制造的核心原材料,銅在電纜束、電動汽車電機等關鍵部件中不可或缺。政策公布后,COMEX期銅價格飆升至每磅5.6820美元(約合12,526美元/噸),創歷史新高,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同期銅價(約9,600美元/噸)溢價超2,920美元/噸。這一價格撕裂現象凸顯美國市場對進口銅的極端依賴——美國銅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22%,而本土精煉產能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30%。
二、連鎖反應:鋁、鋼市場同步承壓
關稅政策不僅沖擊銅市場,更通過供應鏈傳導至鋁、鋼等關聯金屬:
鋁市場分化加劇:美國中西部完稅鋁升水飆升至每磅60美分(較2024年上漲200%),而LME鋁價同期下跌3%至2,604美元/噸。這種"美國溢價"現象源于本土產能不足(美國原鋁產量僅占全球4%),疊加汽車輕量化趨勢下鋁材需求增長。
鋼材成本歷史性攀升:懸架部件制造商Hellwig Products披露,自2018年以來鋼材價格已翻兩番。美國鋼鐵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熱軋卷板平均價格達1,280美元/噸,較關稅實施前上漲35%。
三、汽車行業困境:成本轉嫁與供應鏈危機
金屬價格暴漲對汽車行業形成雙重擠壓:
1、成本結構劇變: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測算顯示,鋼材、鋁、銅在單車成本中的占比將從關稅前的5%躍升至9%。以考克斯汽車公司數據為例:
•美國本土生產汽車:每輛新增關稅成本1,700美元
•符合USMCA協議的進口車(加拿大/墨西哥):每輛成本增加3,500美元
•非協議進口車:關稅成本高達5,700美元/輛
2、供應鏈韌性受考驗:美國汽車制造商庫存周期已從傳統45天壓縮至28天,福特、豐田等企業被迫啟動價格調整機制。6月美國新車平均售價達46,233美元,較2024年上漲8.2%,其中金屬成本上漲貢獻率達40%。
3、技術轉型壓力:電動汽車金屬用量顯著高于燃油車(純電動車單車用銅量59kg vs 內燃機車24kg),這使得特斯拉等新能源車企面臨更陡峭的成本曲線。CRU Group預測,若關稅持續,2026年美國電動車平均生產成本將增加2,300美元。
四、市場扭曲與政策矛盾
•區域價格失衡:COMEX與LME的銅價差導致套利交易激增,但美國嚴格的出口管制使得實物交割困難,進一步加劇本土供應緊張。
•產能投資滯后:開發新礦山至投產需7-10年周期,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本土礦業的補貼尚未形成有效產能。力拓集團預計,2030年前美國銅精礦缺口將維持在每年80萬噸以上。
•政策不確定性:盡管日本丸紅等貿易商警告"消費者成本必然上升",但特朗普政府曾多次推遲關稅執行(如2024年對鋼鐵關稅的三次延期),使得企業定價策略陷入兩難。
五、專家警示與行業應對
•結構性風險:Daan de Jonge指出,當前金屬成本占比已逼近2008年金融危機前水平,若疊加利率上行,可能引發汽車行業信貸違約潮。
•供應鏈重組:通用汽車已啟動"金屬對沖計劃",通過長期合約鎖定加拿大和智利銅供應;特斯拉則加速研發銅替代材料(如鋁基電機繞組技術)。
•政策博弈: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AAPC)正游說政府將銅關稅與USMCA談判掛鉤,要求墨西哥增加北美本土產能。
六、結論:全球金屬市場的美國悖論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暴露出美國制造業的深層矛盾:在追求"再工業化"的同時,卻因本土資源稟賦限制陷入"進口依賴-關稅保護-成本推升"的惡性循環。對于汽車行業而言,這不僅是金屬價格的短期陣痛,更可能加速全球供應鏈的"去美國化"——當巴西淡水河谷、智利國家銅業等巨頭調整銷售策略,美國市場的高溢價或難持續。這場金屬風暴最終可能證明:在全球化分工時代,單邊關稅如同雙刃劍,其傷害范圍往往超出政策制定者的初始預期。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請仔細甄別!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