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11日,有色金屬行業迎來階段性利好——據悉,A股已有9家上市公司率先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中國北方稀土、浙江華友鈷業等企業悉數預喜,行業景氣度持續攀升。分析師指出,這一現象不僅印證了傳統周期行業的復蘇,更揭示了有色金屬板塊正從“周期驅動”向“成長驅動”轉型的關鍵轉折。
一、業績預喜:新能源需求成為核心引擎
此次披露業績的9家企業覆蓋稀土、鈷、鋰等關鍵金屬領域,其盈利增長普遍受益于下游新能源產業鏈的爆發式需求:
北方稀土:作為全球最大稀土企業,其釹鐵硼磁材訂單量同比增長45%,主要受電動汽車電機、風力發電設備需求拉動;
華友鈷業:受益于三元鋰電池材料(鈷酸鋰、鎳鈷鋁)出貨量激增,上半年鈷產品營收占比提升至38%,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其他企業:如鋰礦龍頭天齊鋰業、銅箔制造商諾德股份等,均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擴產潮實現業績躍升。
據統計,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突破2500萬輛,帶動動力電池對鈷、鎳、鋰的需求分別增長30%、25%和40%,直接推高相關金屬價格及企業盈利空間。
二、行業轉型:從“周期波動”到“成長溢價”
傳統有色金屬行業因強周期性被視為“經濟晴雨表”,但本輪行情呈現顯著差異:
需求結構改變:新能源、高端制造領域貢獻超60%的增量需求,弱化了房地產、基建等傳統周期行業的影響;
技術壁壘提升:如稀土永磁材料的高性能化(N52釹鐵硼磁體)、鈷鹽的提純工藝突破,推動產品附加值上升;
資本開支轉向:頭部企業加速布局海外資源(如華友鈷業收購非洲鈷礦)、研發固態電池用金屬材料,從“資源開采”向“技術驅動”升級。
三、未來挑戰與機遇:資源安全與創新競賽
盡管行業前景向好,但挑戰依然存在:
資源供給風險:全球鈷資源70%集中于剛果(金),鋰資源80%依賴澳大利亞和南美,地緣政治或影響供應鏈穩定;
技術替代壓力:鈉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新技術可能擠壓部分金屬需求(如鋰、鉑);
環保約束趨嚴:歐盟碳關稅(CBAM)實施后,高能耗冶煉企業面臨成本上升壓力。
四、資本市場反應:機構加碼布局
二級市場上,有色金屬板塊自4月起累計漲幅達28%,顯著跑贏大盤。北向資金7月以來凈買入北方稀土、華友鈷業等標的超15億元,顯示外資對“新能源金屬”賽道的長期看好。分析師預測,隨著下半年全球央行降息周期開啟,工業金屬價格或迎來新一輪上漲,疊加成長性轉型邏輯,板塊估值仍有30%以上修復空間。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