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99.5%)均價報收63350元/噸,工業級碳酸鋰(99.2%)均價報收62050元/噸,均與上一交易日持平。盡管近期碳酸鋰價格出現反彈,但現貨貿易活躍度依然低迷,下游材料廠備庫意愿不足,采購策略以剛需為主,市場整體成交情況不佳。期貨市場方面,碳酸鋰主力合約收跌0.28%,報收64280元/噸,顯示投資者對短期價格走勢持謹慎態度。
一、驅動因素分析:供需失衡與成本支撐的博弈
1. 供應端:產能釋放加速,進口量維持高位
國內鹽湖提鋰項目產能釋放:青海鹽湖股份、西藏礦業等企業鹽湖提鋰項目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7月國內碳酸鋰產量預計達4.2萬噸,同比增長18%。
澳大利亞鋰礦進口量維持高位:2025年1-6月,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鋰精礦量達28萬噸,同比增長12%。盡管部分礦企因成本壓力減產,但全球鋰資源供應過剩格局未改。
2. 需求端: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儲能領域需求不及預期
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提升但增速放緩:2025年1-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0萬輛,同比增長25%,但環比增速從一季度的30%降至二季度的18%。補貼退坡疊加消費者購車意愿趨于理性,導致動力電池領域對碳酸鋰的需求增長乏力。
儲能領域需求不及預期:盡管電網儲能項目規劃規模龐大,但受項目審批周期長、資金到位遲緩等因素影響,2025年1-6月國內儲能電池出貨量僅增長8%,遠低于市場預期。
3. 成本與政策:鋰精礦價格下跌,資源稅改革效應有限
鋰精礦價格下跌推低生產成本:2025年7月,澳大利亞6%品位鋰精礦到岸價跌至1200美元/噸,較6月初下跌8%。鋰精礦價格下跌直接推低國內碳酸鋰生產成本,對價格形成壓制。
資源稅改革效應有限:2025年1月1日起實施的鋰礦資源稅從價計征政策(稅率7%),其成本推升效應已逐步被市場消化。7月以來,碳酸鋰綜合成本僅增加約2000元/噸,遠低于此前市場預期。
二、未來走勢預測:短期震蕩與長期分化并存
1. 短期市場:供需失衡持續,價格震蕩整理
供應端:國內鹽湖提鋰項目產能釋放加速,澳大利亞鋰礦進口量維持高位,市場供應過剩局面料將延續。若下游需求未如預期回升,碳酸鋰價格可能進一步承壓。
需求端: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提升但增速放緩,儲能領域需求不及預期,需求端對價格支撐減弱。若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未如預期回升,碳酸鋰價格可能跌破6萬元/噸關口。
2. 長期邏輯:新能源需求增長與資源戰略升級
新能源需求增長: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儲能領域需求的逐步釋放,碳酸鋰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將持續增長,為價格提供長期支撐。但技術替代風險(如鈉離子電池)需警惕。
資源戰略升級:中國將鋰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2027年計劃形成一定規模的國家儲備。全球范圍內,鋰資源爭奪從“產量競爭”轉向“價值鏈控制”,長期價格中樞有望上移。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