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長江綜合鎵均價報1700元/千克??,較前一日暴跌20元。若對比年初2040元/千克高位,??累計跌幅已超16.6%??,正式跌破1700-1750元關鍵成本支撐區間。這一異動背后,是供應過剩、需求萎縮與國際技術替代的??三重絞殺??,鎵產業鏈危機全面升級。
??一、價格異動與市場背景:供需失衡的持續深化??
??階梯式下跌趨勢確立??
7月鎵價呈現“陰跌”特征(月初均價1730元/千克),至7月14日??擊穿1700元心理防線??。此輪下跌與2024年出口管制后的暴漲形成鮮明對比,反映政策紅利消退后市場回歸供需基本面。
??產業鏈冷清與博弈僵局??
據行業監測,7月鎵市場“??上下游僵持加劇??”:上游冶煉廠因庫存高企被迫降價拋貨,而下游磁材、半導體企業“按需采購”,成交量萎縮至年內冰點。貿易商單日拋貨量激增3倍,恐慌情緒蔓延。
??二、供應端“堰塞湖崩塌”:三股洪流沖擊市場??
??隱性庫存集中釋放??
云南、山西等地冶煉廠7月突擊出貨超??150噸鎵錠??,港口庫存周轉周期從10天拉長至25天。主因頭部企業累庫嚴重(如中鋁集團某基地庫存占月產量30%),現金流壓力下被迫招標拋售。
??再生鎵成本優勢碾壓原生供應鏈??
日本DOWA公司實現??6N級再生鎵規模化生產??,純度達半導體級標準,成本僅為原生鎵的60%,且回收率超95%。2025年再生鎵全球占比突破20%,直接削弱中國原生鎵定價權,每噸專利費高達8000元。
??北美產能釋放加劇過剩??
力拓與Indium合作的40噸原生鎵項目進入產能爬坡,疊加加拿大魁北克省電價補貼(生產成本降至950元/千克以下),較中國赤泥提鎵工藝低30%,倒逼中國企業降價保份額。
??三、需求側“三重塌方”:技術替代與政策約束??
??半導體需求結構性疲軟??
盡管5G、AI芯片擴產支撐高純鎵(6N級以上)需求,但中低端半導體領域受??硅基氮化鎵(GaN-on-Si)技術替代沖擊??,單位芯片鎵用量減少40%,導致工業級鎵訂單量萎縮25%。
??光伏需求“斷崖式萎縮”??
鈣鈦礦電池加速替代傳統砷化鎵組件,頭部企業First Solar削減30%鎵化鎘產能,直接導致光伏用鎵需求環比下降15%。而中國光伏企業受硅基電池成本優勢擠壓,擴產計劃普遍擱置。
??磁材出口“政策紅利未兌現”??
盡管6月磁材企業獲出口許可證,但??訂單傳導滯后??,采購端仍持觀望態度。加之永磁材料中鎵添加比例下調(占高性能釹鐵硼用量僅0.1%),需求增量杯水車薪。
??四、產業鏈多米諾效應:從冶煉廠到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
??冶煉企業逼近生死線??
當前赤泥提鎵現金成本約1650-1700元/噸,價格跌破1700元后,??30%中小廠已陷入虧損??。龍頭企業如中鋁集團雖通過純度升級(7N級)維持毛利,但環保成本攀升至1200元/噸,凈利潤同比縮水12%。
??資本加速撤離鍺鎵板塊??
7月14日A股鍺鎵概念板塊主力資金凈流出??1.8億元??,龍頭股云南鍺業單日下跌1.32%,板塊市盈率跌至27.16,反映市場對產業鏈的悲觀預期。
??政策真空期放大恐慌??
中國尚未啟動戰略收儲或提高出口退稅(當前半導體級鎵退稅率為9%),而美國《關鍵礦物安全法》對鎵的收儲計劃仍處規劃階段,??政策托底缺位加劇拋售??。
??五、未來推演:底部在哪里?破局關鍵點??
??價格底部測算:1550元或成終極防線??
??短期??:1600元/噸為赤泥提鎵現金成本線,若跌破將觸發30%高成本產能關停;
??中長期??:若再生鎵產能釋放疊加北美低價鎵沖擊,全球過剩量或達50噸,價格可能下探1550元歷史低位。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