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期貨價格在2025年上半年走出“L型”磨底曲線,電池級碳酸鋰均價較年初下跌近25%,行業陷入“越增產越虧損”的惡性循環。盡管近期價格在6.3萬-6.4萬元/噸區間止跌企穩,但產業鏈各環節的博弈已演變為“成本極限擠壓”與“產能出清僵局”的持久戰。
周一,碳酸鋰主力2509合約高開上行,13:30午盤復盤,最新價報66620元/噸,上漲2520元,漲幅3.93%。現貨市場成交氣氛回升,持貨商逢高出貨,下游剛需采購,部分存在追漲舉動,市場交投相對活躍。長江綜合金屬鋰報546500-586500元/噸,均價報566500元/噸,較上周五漲6500元/噸。
??供給洪峰:全球鋰資源產能的“踩踏式釋放”??
2025年全球碳酸鋰供給預計突破165萬噸,同比增長超20%,其中非洲新礦投產貢獻近30%增量。阿根廷礦業協會數據顯示,該國鹽湖提鋰產能同比激增77%,津巴布韋卡瑪蒂維鋰礦項目單月產量突破1.2萬噸。國內鹽湖股份、青海匯信等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將碳酸鋰綜合成本壓降至4.8萬元/噸,推動產能利用率維持在85%以上。這種供給擴張的“加速度”,直接導致國內碳酸鋰庫存攀升至13.49萬噸的歷史峰值,相當于全球兩個月的消費量。
??需求塌方:從“搶裝潮”到“去庫存”的斷崖??
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突破45%后增速驟降,動力電池廠商被迫啟動“以價換量”策略。某頭部電池企業透露,其磷酸鐵鋰電池均價已下調12%,但訂單量同比仍下滑8%。儲能領域更遭遇政策“黑天鵝”——國內取消強制配儲后,獨立儲能項目招標量環比下降42%。更嚴峻的是,海外市場因貿易壁壘加劇需求萎縮,歐洲車企對鋰電池的進口認證周期延長至90天,導致國內廠商出口訂單流失超15萬噸。
??成本博弈:高成本產能的“慢性死亡”??
當前碳酸鋰完全成本曲線呈現“雙峰分布”:頭部企業通過鹽湖提鋰將現金成本控制在3.5萬元/噸,而云母提鋰企業則普遍虧損1.2萬-1.8萬元/噸。江西宜春地區已有70%的云母礦企停產,但具備資源自給能力的企業仍在逆勢擴產。這種“劣汰良存”的悖論,使得行業集中度不降反升——前十大廠商市場份額從年初的58%升至67%,中小產能的出清卻比預期緩慢得多。
??庫存迷局:表觀數據與真實需求的背離??
盡管顯性庫存高企,但產業鏈隱性庫存壓力更為驚人。正極材料廠通過“原料零庫存”策略,將碳酸鋰采購周期壓縮至7天,導致冶煉廠庫存積壓超40天產量。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貿易商通過“保稅區囤貨”操作,將20萬噸現貨鎖定在東南亞倉庫,形成“看得見卻用不上”的堰塞湖。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現貨市場呈現“有價無市”狀態,華東地區碳酸鋰現貨升水期貨幅度擴大至15%。
??產業重構:從“價格戰”到“技術戰”的生死時速??
行業洗牌已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技術護城河的構筑。頭部企業加速布局“鹽湖提鋰+鋰電池回收”閉環,天齊鋰業通過回收技術將碳酸鋰綜合成本再降18%。與此同時,鈉電池產業化進程超預期——寧德時代宣布鈉電池量產成本降至0.4元/Wh,較磷酸鐵鋰電池低30%,直接沖擊儲能市場。這種技術替代壓力下,碳酸鋰需求結構正發生根本性轉變:動力電池占比從75%降至68%,而3C電子和航空航天的新應用場景尚未形成規模替代。
??未來觀察點??:
??2025年8月??:南美鹽湖鋰出口關稅政策調整,或引發全球鋰價二次探底;
??2025年9月??:特斯拉4680電池量產進度,決定高鎳三元電池對碳酸鋰的需求彈性;
??2025年10月??:國內碳酸鋰期貨倉單注冊量,反映產業套保意愿與庫存轉移路徑。
碳酸鋰產業的至暗時刻或許尚未到來。當供給過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而技術替代的陰影持續籠罩,行業需要的不僅是等待價格反彈,更是直面“去產能陣痛”與“價值鏈重構”的勇氣。在這場沒有贏家的消耗戰中,唯有那些兼具資源控制力、技術迭代速度與成本控制韌性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迷霧,迎來真正的涅槃重生。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請仔細甄別!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