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國內金屬鎵現貨均價報1670元/千克,單日上漲40元/千克,報價區間上探至1620-1720元/千克。
全球鎵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新能源、半導體產業需求擴張與地緣政治博弈的深層碰撞。
中國作為全球鎵供應鏈的核心控制者,通過資源壟斷與技術壁壘持續強化產業主導權。原生鎵產能高度集中于中鋁集團、云南鍺業等頭部企業,其鋁土礦伴生鎵回收工藝將生產成本有效控制,形成顯著成本優勢。
盡管印尼、越南等新興產區試圖突破,但受限于環保審查與提純技術短板,2025年全球98%的低純度鎵仍依賴中國供應。近期江西、內蒙古主產區環保限產政策加碼,疊加再生鎵原料采購周期拉長,市場呈現“大廠穩產、小廠減產”的分化格局,現貨流通量持續收緊。
半導體與國防需求構成核心驅動力。5G基站氮化鎵射頻器件滲透率突破,單站鎵用量達0.8公斤,推動通信領域需求增;新能源汽車800V高壓平臺全面普及,GaN車載充電模塊用量激增,帶動車用鎵需求增長。
國防領域剛性需求顯著,美國國防部超1.1萬個組件依賴鎵基材料,涉鎵供應鏈近85%含中國供應商,F-35戰機雷達系統升級進一步推高采購量。光伏領域呈現結構性對沖,鈣鈦礦電池產業化雖沖擊傳統鎵基薄膜材料,形成新增長極。
政策端呈現“中國管控+國際突圍”的雙向博弈。中國《出口管制法》將鎵提取樹脂技術納入限制清單,沖擊日本住友化學等企業的原材料提純環節。歐盟碳關稅新政將鎵制品納入征稅范圍,出口成本或增加,倒逼企業加速海外產能布局。
宏觀層面,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產業重構。美聯儲降息預期推動大宗商品風險偏好回升。中期看,高純鎵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不可替代性仍支撐需求,但技術迭代可能引發結構性調整。
當前鎵價反彈更多是供需階段性錯配的體現,而非趨勢性反轉,行業洗牌進程或將加速。
【僅供參考,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