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長江綜合多晶硅均價49750元/噸,與前日持平,但期貨主力2511合約卻下跌2.09%,形成現貨與期貨的背離走勢。這一矛盾現象背后,是供需結構深度調整與市場情緒波動的雙重作用。
供應端:產能過剩壓力未減,復產增量對沖減產效果
盡管9月有企業檢修停產,但行業復產及排產增量更為顯著。數據顯示,2025年國內多晶硅產能預計達285萬噸,實際需求僅100萬噸左右,庫存積壓約40萬噸。據了解,下半年國內頭部企業復產及新建產能釋放,將推動產量至75萬噸,全年累計庫存增量或達3萬噸。通威股份加速布局120萬噸產能,協鑫科技通過顆粒硅技術將現金成本降至2.7萬元/噸,形成技術降本與規模擴張的雙重驅動。然而,西北基地減產執行情況存疑,若限產不及預期,價格可能進一步承壓。
需求端:采購策略分化,終端需求復蘇乏力
下游拉晶廠呈現明顯分化:部分企業基于后市漲價預期主動增加庫存以規避成本風險,另一部分則選擇剛需采購。光伏終端需求方面,2025年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約240GW,但西北電網消納能力限制、房地產業復蘇緩慢等因素,導致組件新訂單成交一般。工業硅下游中,多晶硅占比41.1%,有機硅37.3%,鋁合金18.5%,需求結構呈現多元化但整體疲軟態勢。
市場情緒與政策博弈:庫存去化與產能出清的長期戰役
當前多晶硅庫存去化需12個月(至2026年6月),工業硅需9.7個月。行業虧損格局下,高成本產能逐步退出,頭部企業通過產能并購、能耗標準調整等政策手段推動落后產能出清。例如,新疆地區Si5530完全成本約14,630元/噸,但期貨價格已跌破云南Si4210豐水期成本,顯示價格受高成本產能停產支撐。然而,政策執行效果存在不確定性,如“反內卷”行動能否有效約束產能擴張,仍需觀察。
展望未來:短期震蕩與長期趨勢的博弈
多晶硅期貨主力合約下跌2.09%,反映市場對短期供需矛盾的悲觀預期。瑞達期貨分析指出,行業庫存高位、下游采購節奏緩慢是主要壓制因素。但長期來看,產能整合加速、技術降本及光伏裝機需求復蘇,可能推動價格在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一季度回升至3.8-4.0萬元/噸。
結論:橫盤背后的結構性調整
多晶硅價格持平背后,是供應增量與需求分化的短期平衡,而期貨下跌則反映市場對庫存去化速度的擔憂。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型,頭部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和產能優化鞏固優勢,而中小企業則面臨成本倒掛與產能出清壓力。未來價格走勢將取決于產能整合速度、終端需求復蘇強度及政策執行效果。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