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金屬鏑均價突破205.25萬元/噸,較上一交易日上漲5000元/噸,而氧化鏑價格則穩定在168.75萬元/噸。
政策收緊:出口管制重塑全球供需格局
今年6月,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2025年第18號公告》,將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納入出口許可管理范圍,審批周期長達45個工作日。這一政策直接導致海外中重稀土供應趨緊,歐洲氧化鏑價格較國內溢價已達15%,特斯拉等企業被迫接受35%的磁材漲價要求。數據顯示,4月下旬歐洲市場曾出現每公斤680美元的氧化鏑成交記錄,較管制前暴漲27%。
政策收緊不僅推高海外價格,更倒逼國內產業鏈升級。北方稀土等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將高附加值產品占比提升至65%,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計達9-9.6億元,同比激增1883%-2015%。這一數據印證了行業從“資源輸出”向“技術輸出”轉型的成功。
需求爆發:新興領域撐起鏑價“新引擎”
金屬鏑作為釹鐵硼磁材的關鍵原料,直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爆發式增長:
???新能源汽車:全球年產量突破3000萬輛,單臺驅動電機需消耗2-3公斤釹鐵硼磁材,僅此領域年需稀土磁材6-9萬噸。
???人形機器人:特斯拉Optimus單臺釹鐵硼用量達3.5公斤,2025年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拉動需求超2萬噸。
???風電領域:5MW海上風機磁材用量達1.5噸,是陸上2MW機型的3倍以上,直接推動氧化鏑需求同比增長18%。
國際博弈:美國“磁材本土化”與中國的戰略定力
美國MP Materials公司獲國防部支持,計劃建設第二個磁體工廠(總產能10000噸),并獲得鐠釹產品110美元/千克的價格下限承諾(折合國內含稅價約89萬元/噸),顯著高于國內現價。這一舉措雖意圖削弱中國稀土產業鏈優勢,但反而凸顯全球對中重稀土的依賴。
中國則通過“稀土戰略儲備計劃”和出口管制政策,牢牢掌握定價權。數據顯示,中國稀土冶煉分離產能占全球90%以上,深海采礦技術的突破(如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多金屬結核開采計劃)更將為長期供應提供保障。
未來展望:分化或持續,技術突破是關鍵
短期來看,金屬鏑價格在供需緊平衡下有望維持強勢,而氧化鏑價格或因傳統需求疲軟承壓。
長期而言,以下因素將重塑市場:
???技術迭代:無重稀土磁材、膜分離技術等創新可能減少鏑用量,比亞迪已研發出無重稀土磁材。
???回收體系:歐盟要求2030年永磁材料回收比例不低于35%,日本磁體直接再生技術使稀土回收率提升至95%以上。
???替代材料:豐田鐵氧體電機效率達92%,若規模化應用可能沖擊釹鐵硼市場。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