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道氏技術(300409.SZ)在互動平臺正式宣布:??富鋰錳基前驅體實現批量出貨??,同時??低成本版本正在加速開發驗證??。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材料產業化進程中首次實現對日韓對手的技術反超。
技術制高點:從材料到電芯的全鏈條突圍
富鋰錳基材料憑借其??1000Wh/kg的理論能量密度??(遠超三元材料的700-800Wh/kg)和??30%的成本優勢??(錳資源占比超60%),成為突破固態電池能量密度瓶頸的關鍵。道氏技術通過固相法工藝優化,將量產成本降至傳統三元材料的80%,并攻克了電壓衰減的技術痛點。更關鍵的是,公司構建了覆蓋六大核心材料的??技術護城河??:
??硫化物電解質??電導率突破1mS/cm(國際領先水平),2025年將實現噸級供貨,量產后成本可降至500元/公斤以下;
??硅碳負極??通過納米包覆技術將膨脹率控制在5%以內,循環壽命提升至1000次以上,已向30家電芯廠送樣;
??金屬鋰負極??厚度壓縮至20μm,短路風險僅為行業標準的1/5,中試樣機通過驗證。
為驗證全材料方案性能,公司自主設計固態電池,與安瓦新能源合作的中試線已產出??能量密度達420Wh/kg的樣品??(較液態電池提升40%),計劃2026年裝車測試。
產業化加速:綁定頭部客戶搶灘萬億市場
道氏技術采取“??自研驗證+聯合開發??”雙軌策略:
自建電芯試驗線優化材料界面兼容性,縮短客戶導入周期6個月以上;
與未公開的“全球TOP3電池廠”共建實驗室,開發高鎳三元-富鋰錳基混合正極專用電解質;
單壁碳納米管導電劑已獲固態電池廠商訂單,硅碳負極2025年將建成1000噸產能。
人形機器人賽道成為新增長極。公司針對關節驅動需求開發支持5C快充、-30℃環境下容量保持率85%的固態電池方案,正與頭部機器人企業聯合測試。券商測算,若2026年420Wh/kg電池裝車成功,公司市場份額有望突破15%。
暗礁與突圍:專利戰與降本生死時速
產業化的挑戰同樣嚴峻:
??專利壁壘??:貝特瑞等對手已布局固態電池整體方案,道氏技術雖擁有261項專利(含5項國際專利),但在硫化物電解質合成等核心環節仍面臨專利封鎖風險;
??成本懸崖??:硫化物電解質量產成本高達2000元/公斤,公司聯合電子科技大學開發AI材料研發算法,目標3年內降本50%;
??資金博弈??:賬上27億元現金引發投資者回購呼聲,公司暗示可能并購固態電池初創企業補強生態。